沪指周线五连阳宣告结束。从主力资金变化来看,上市公司重要股东高位减持套现或是市场走弱的原因之一,对于减持理由,多数相关公司参与者给出的解释都是,“资金需求”。
《红周刊》注意到,下周市场将再迎“解禁潮”,涉及238万户股东。从解禁市值规模来看,将达到今年年内的次新高。而或正是在此预期下,本周市场再次下行。对于投资者来说,排查所持公司是否曾遭遇解禁即被减持,大股东是否有“资金需求”是当务之急。
年内第二高峰!
科创板公司占比超一半
据Wind统计,在下周(7月18日-7月24日),A股市场预计将有2766.79亿元的市值(解禁股份数量*7月13日收盘价,下同)待流通。从解禁规模来看,这一水平为今年年内的次新高,年内周解禁极值预计在12月12日~12月18日,解禁市值为3036.04亿元(见表1)。
大量解禁来自科创板。下周待解禁的91家公司中,科创板下周解禁的公司数量最多,占比52.75%!
具体来看,仅科创板就有48家涉及解禁,创业板16家、沪市主板13家、深市主板11家、北交所解禁标的有3家。【含沪市主板、创业板完整解禁数据可添加星标??在后台回复“解禁”获取】
市值上看,科创板公司下周合计解禁市值达2213.02亿元,占比79.99%。个股中,7月22日将迎来解禁的中微公司(688012,诊股)的解禁市值最高,为323.69亿元(见表2)。
多家公司解禁时间点集中在7月22日(下周五)这天。据统计,包括中微公司在内,还有澜起科技(688008,诊股)、中国通号(688009,诊股)和杭可科技(688006,诊股)等36家公司的解禁时间均在7月22日,占比46.15%。其中,有33家属于科创板公司,芯片、半导体方向恐承压。
2019年7月22日,科创板鸣锣开市,今年7月22日恰好是科创板开市三周年。而根据相关规定,科创板上市公司的股份限售期一般是36个月或12个月,这与本轮“解禁潮”开始的时间基本吻合。
解禁≠卖出?
21家科创板公司有减持先例
业内人士指出,上市公司限售股解禁后,相关的重要股东一般并不会立即减持,而是会基于公司的长期价值做考量。但据《红周刊》观察,在科创板公司上一轮“解禁潮”后,随即便迎来了“减持潮”。
数据显示,2020年7月22日,共有32家科创板公司迎来解禁,在随后的7月23日至2020年底期间,有22家公司遭遇了重要股东的减持,占比接近七成,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中微公司。
据悉,与本轮“解禁潮”相似,中微公司的解禁市值同样是当时最高的,为406.49亿元。但在解禁后的2020年7月24日,中微公司同时公布的两份股东询价转让计划书称,公司当时的第四大股东置都(上海)投资中心(有限合伙)拟转让公司总股本1%的股份;包括悦橙投资和创橙投资等在内的8位重要股东拟合计转让公司1.66%的股份。而在接下来的8月12日,中微公司再次公告,包括悦橙投资和创橙投资等在内的4位重要股东拟通过集中竞价的方式再次减持公司股份。
11家公司大股东上半年套现
“资金需求”较强
上市公司重要股东是否减持除了会以公司长期价值做考量,还会参考自身的现金流情况,如据《红周刊》统计,在今年上半年参与减持的上市公司重要股东,对于减持的原因普遍解释为“资金需求”。典型的就有被称为中国四大AMC之一的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中国华融”)。
据Wind统计,在今年上半年中国华融分别减持了南京熊猫(600775,诊股)和杭氧股份(002430,诊股)两家公司。其中,在2021年10月24日至2022年4月22日期间,中国华融累计减持南京熊猫 1231.6万股,占公司总股本的1.35%;在2021年11月17日至2022年5月16日区间,中国华融累计减持杭氧股份366.3万股,占公司总股本的0.37%。对此,中国华融均表示,减持是因自身经营需求所需。
在上述两次减持计划完成之后,中国华融又以相同的原因再次披露了减持计划,拟分别减持南京熊猫不超过1827.7万股(占公司总股本的2%),减持杭氧股份不超过1967.0万股(占公司总股本的2%)。
不仅如此,据公开资料显示,在通过减持上市公司股份回笼资金的同时,中国华融还在不断清仓其他非上市公司的股权,如转让华融湘江银行、华融证券以及近期的华融晋商等股权。种种迹象表明,中国华融现金流并不宽裕。
而在本轮“解禁潮”中,中国华融持有的长源电力(000966,诊股)近2.16亿元的市值将开始流通,这对上周日均成交额仅2.67亿元的长源电力来说无疑抛压较大。